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

朋友係要見架!


「這是一個傳簡訊已經不會有人理你的時代。」

這句話來自一個我很喜歡的台灣漫畫blogger,織織的facebook。

曾幾何時,我們跟朋友約會,會逐一打電話跟他們敲定時間地點,「佢星期六唔得喎,你星期五晚得唔得?得咁我打返俾佢啦,OK,星期五見!」若然遲到,我會打個電話說:「我可能要遲少少呀,黎緊架喇。」

後來,SMS盛行,我們對著小螢幕按個不停,討論功課、談情說愛、講八封秘密都透過小小的按鍵。有些人就此練成打字神功,無影手三兩下便生出一大篇短訊,有些人則修行心法口訣,你不懂打的字他們都懂,還以「直鈎橫橫」或甚至「23553」的口訣傾囊相授。有些人打字就是慢,當你心急如焚地等對方回覆,每十五秒檢查一次有否收到,懷疑電話壞了或者訊號有問題,甚至想撥電話給對方問個究竟,方才收到回覆。

有時候,看著電話自己便會陷入拉鋸,一方面喜歡無須即時給予反應,另一方面又討厭這代表對方亦無須即時給予反應。不知道對方得知消息時臉上的表情,無法想像對方回答時聲線高低起伏帶出的情緒,就只有冰冷的螢幕寫著名字,一堆文字和幾個可能言不由衷的微笑表情。

然後,Facebook和Instagram登場,我從一張張戲票和演唱會票、一杯杯Starbucks和cocktail、一疊疊參考書和notes,還有那短短的一句caption來了解你的生活,然後留個讚。即使見面,我們的話題就是「有冇睇邊個邊個個Facebook?/有冇睇過個咁咁咁既post?」大家傳閱著,再然後就是各家自「掃」門前雪,掃著news feed和related posts。



朋友,說實話,其實那個「Like」是不是等於英文老師批改功課的「Seen」差不多?

接著是whatsapp,不論用甚麼電訊公司都可發免費訊息,十分方便,不用再計算著發短訊給不同台的朋友的一元五角,小圈子一同傾講的group chat,即時開心share圖片短片等,whatsapp可堪稱為大家帶來革命性的溝通轉變。連聽對方的聲音都不用,但又可以憑最後上缐時間和兩個剔號作為一丁點慰藉。這時候,不用智能手機或不用whatsapp的小眾便可能逐漸因不方便而被「流放」,跟朋友少了聯絡。


時代的腳步很快,快得我們要小跑步才追趕得上,那麼,假以時日呢?我們還「真的」認識對方嗎?「不方便」的朋友就不要了?


那個老掉牙的論題有時會在敲鍵盤的同時響起:科技究竟是使人與人的關係拉近?還是疏遠?

我們在圖方便的時候是不是犧牲了其他東西而不自知?我們用科技增加溝通,如果我們必須依賴科技才能溝通,我們算不算被科技控制?


還記得高考放榜那天,我上午有事所以下午獨自回校取成績單,剛返回家中便收到一密友的電話,關切地問我回到家了沒有、成績如何、父母反應如何、有甚麼打算等一大堆問題,我說不用急,讓我慢慢回答;她說我的聲音聽起來很高興,是不是成績很好;我只有笑笑回答不是。成績其實不好,一點也不。我很高興是她打電話來了,不是sms,不是facebook,是打電話來了,她不怕在這種容易尷尬的時刻打電話來,真正朋友。


我想見的是你的笑臉,不是那黃澄澄的表情符號;
我寧可聽你的語無倫次,也不要看不知其義的火星文。

朋友,如果我打電話跟你哭訴或者問你是否還好,不要覺得突兀好嗎?
朋友,你的消息,我們見面時告訴我好嗎?

「朋友係要見架!」我們是朋友,不是網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