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

I am from Hong Kong, 我是香港人。

在英國最常聽到的一個問題是「Where are you from?」,對方有的是洋人,有的是黑人,甚至有的跟我一樣也是黑頭髮黃皮膚。在大學校園,學生教師均來自五湖四海,介紹名字之後便是這問句登場之時,更甚是先問你從哪裡來,再問名字。

有時候,有同學會猜我是Korean或是Japanese,其中亦有中國同學問是不是韓國人,我並不會暗自竊喜,因為沒什麼值得高興。自問長得不抽象,但並未似少女時代或日劇女王,就是普通小巿民。所以,這種情況我都會喃喃自語:「你講緊整容前定整容後?」,然後默唸十次我有雙眼皮作自我催眠,接著才回答。

From Hong Kong, I am from Hong Kong. 是的,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的確值得我驕傲地重覆講兩次。同學聽畢的反應大概分兩種,一種是「Oh! Hong Kong... Where is it?」,另一種是「Oh! Hong Kong! I like Hong Kong./I always wanna visit Hong Kong.」

香港是地球儀上的一個點,實質上比那點還小,因此世界有人不知道香港不足為奇。雖然不是香港旅遊大使,但是我會花上數分鐘解釋:香港是中國國土的一部分,以前是殖民地,歸英國管治,因而跟中國內地有些文化差異。此時,有人冒出一句:「Oh! So, is Hong Kong in Japan? No? Oh! It's in China. Is China in Japan? No?」香港人,算是有國際視野的一群。

當有人提到喜歡香港,通常都會追問為什麼,原因離不開很多美食,是購物天堂和品嚐正宗港式飲茶的滋味,曾經亦有人提及香港有迪士尼。

然而,香港最懾服我的魅力,最令我以身為香港人自豪的,是效率,是能力。

從英國回港度暑假,在超級市場等排隊結帳一事令我大為緊張,經常嘴唇發白、手心冒汗。

在英國超巿,收銀櫃台總有長長的人龍,隊中的顧客等候時悠然自得,決不像我們般左右張望,猶如選擇困難症發作一樣不知加入哪一列,甚或考慮改為輪候另一櫃台,又深受神奇卻討厭的「莫非定律」困擾。

結帳時,通常是顧客自行將物品放入袋中,收銀員一邊掃瞄條碼一邊跟顧客閒話家常。「今天天氣真好!」天氣是英國人的口袋話題,他們十分喜愛談論天氣,「這真的很是便宜啊!」、「買這個打算做甚麼菜式?」••••••他們對後面的人龍置若罔聞,後者亦甘於當空氣。在香港,「嘖嘖聲」大概不絶於耳。然後顧客慢條斯理地掏出錢包的銀行卡付款,他們偏好用銀行卡或信用卡而非現金,即使到麵包店買一份三明治也掏卡付帳。如此情況,相信若目光可以殺死人,在香港你可能已經「萬箭穿心」。一邊付帳再一邊繼續傾談,最後才提著提袋依依不捨地說再見。接著,收銀員一個漂亮轉身,又跟另一顧客開展另一場直播清談節目。

剛過去的暑假,在旅行前一天到連鎖藥房買防曬和驅蚊用品,店員迅雷不及掩耳已經接過大盒小盒開始數條碼,我一邊打開購物袋,顧不及裝東西進去,店員又用唸急口令問我要不要加購巧克力或口香糖,我應該送他一個漢堡嗎?才剛開口說不,他便報出銀碼,我頓感四面楚歌,忙著把東西放好,拿錢包付帳,店員面無表情地看著我,若有似無地向我身後瞟一眼,我飛快地向後望,有一位女士正在等候而且視線正對向我,天啊,感覺就像考試只剩最後五分鐘還在奮戰第一題。

最後,終於解除戰鬥模式,鬆一口氣,步出店門時,站在門口的服務大使妹妹以很是開朗的聲音說:「多謝哂,歡迎下次光臨!」更免費加送燦爛笑容一大個,我想說:「我多謝你就真。」不過始終以微笑點頭代替,心裏感激,我們除了效率,也有人情味。

I am from Hong Kong and I love Hong Kong.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?

當我一個人坐在Heathrow Airport的長椅,一手輕輕搭上那沉甸甸的行李箱,眼看背包客輕鬆地背起鼓鼓的大背包。心中五味雜陳,腦袋搜尋著毅然決定隻身來英國讀書時的熱血,遍尋不獲,相反,有一句話不停running through my head, running through my head,就是「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?」

實不相瞞,直至前一刻,我都隱約有種小學生去秋季大旅行的興奮感。但是直到前一刻,一切都是模糊的,教育展、IELTS、講座、辦學生簽證等,就似做了一場夢。不過,當一切麈埃落定,身在倫敦,才驟覺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?

忽然間,有種衝動想原班航機返回香港,假裝一切沒發生過。腦中這麼想,但心知肚明此舉將惹來軒然大波,衝動並不是這樣用。我深深吸一口暖和乾燥的空氣,裹緊大衣步出機場。一陣風吹來,鑽入鼻腔的冷空氣提醒我這就是九月的倫敦,跟香港的悶熱截然不同,接著,我有了答案。

我為什麼會衝動地決定要來?因為我想改變,而要改變就要克服對不確定性的恐懼。既然有這一個機會,就用力捉住,是衝動,是冒險,這就是青春。

一年多後的此時,我感謝我當時的一頭熱。

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? To do what I decided to do.

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

我,有話想說

有云:不是喜歡寫作就去當作家,而是要有想表達的意念才想藉著作品吶喊;不是喜歡說話就去做DJ,而是有很多話想分享才想透過大氣電波盡訴心中情。

我說,我喜歡寫東西也喜歡說話,有東西想寫也有東西想說。我想寫的不是什麼大道理,只是生活中有感而發,我手寫我心。

我,20歲,讀了幾年書,識少少字,正在英國學生活,正在修讀「什麼是大學生活」和「什麼是大學生」,極度熱愛學習,謹記,是「學習」不是讀書。

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呢?一舊友如是說:「優點是十分理智,缺點乃感情用事。」乍看之下自相矛盾,實質精僻獨到。簡單來說,理智思考,循心而行。不了解我不要緊,I am nobody,而且我也不了解我。

我不期望改變世界,我不偉大,但如果我的生命能對別人有半點正面的影響,我覺得很是足夠。

I am still learning, so I don't lecture.